 |
山东威海蓝办宋吉信:蓝色经济促进威海跨越发展 |
中国网 2013/5/21 14:14:01 阅读:14697 |
“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海洋是威海市的形象,也是成就这座魅力城市的灵魂之源。中国网海洋频道践行十八大建设海国强国精神,走进山东威海,采访到威海市蓝色经济区管理办公室主任宋吉信。 积极打造中国北方魅力滨海休闲度假区 “威海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依山傍海,风光秀美,冬暖夏凉,曾在2003年被联合国授予‘世界上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之一'。”宋主任告诉记者在编制蓝色经济区划之初,就曾提出四个定位,其中一个就是要打造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为此,蓝色经济区管理办公室专门组织修编海域使用、海岛保护开发等规划,按照“鼓励集中、限制分散”的思路,引导用海项目进入前岛、石岛湾、乳山滨海等集中集约用海区域,提升集约高效用海水平。启动“评估用海风险、保障用海安全”行动,完善海陆一体化的污染联动治理机制,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改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打造中国北方独具魅力的滨海休闲度假区。 聚集高技术新产业,创建高端人才生力军 宋主任表示,在科技兴海方面,威海市已连续开展了四年自主创新年活动,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着力建设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首先,建设海洋高端人才队伍,依托山大、哈工大,搞好海洋产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海洋动物、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科学、船舶工程等涉海学科,加快学院、实训基地建设。加强企业高层次人才的引进,积极实施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其次,威海市为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与14所国家级科研院所缔结了产学研战略联盟,形成了互相支持、共赢发展的稳定合作关系。依托全国海参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组织,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承担各级科研课题,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 目前,威海市海洋及海洋相关领域科技创新平台42家,创建了全国海产贝类行业唯一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这些科技资源将为威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海洋大市稳抓机遇跨越海洋强市信心百倍 宋吉信表示,“海洋经济‘十二五’规划同样为威海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据介绍,在蓝区建设体制机制上建立和落实领导、推进、责任、调度和考核等五项机制,确保各项工作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落实到位。以争取资金扶持、拓展融资渠道、开展招商引资、鼓励产学合作等工作为抓手,强化生产资源要素、对外交流合作、人才技术培育等保障。在重点区域发展中加快双岛湾、东部滨海新城、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威海南海、乳山滨海、里口山六个重点区域开发建设,并全力推进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的各项相关工作。在特色园区和项目建设工作中培育海洋特色产业园区,争取更多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和园区申报省级特色海洋经济园区,并围绕优势产业筛选储备项目,争取更多的省蓝区专项资金,助推威海市企业项目蓬勃发展。依托海洋经济新区、海洋特色园区建设和龙头骨干企业,逐步实现海洋产业的集群、集聚发展。 一个开放、融合、科技、创新的一流创业环境已经形成,威海这座生态、柔和、热情、宜居、潜力巨大的海洋强市将在不久的将来荣耀登场、熠熠闪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