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参养殖稚参附着期疾病防治方法 |
北京水产 作者:李 爽 杨尔欣 程德金 2015/4/3 10:25:43 阅读:14080 |
化板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主要是阴性细菌,现已鉴定出一株弧菌为致病菌之一。
[症状] 发病初期附在附着板上幼体收缩成团状,触手收缩变成团状,活力下降,附着力差,并逐渐失去附着能力而沉落池底;后期在附着板上能见到很多残留骨片。
[流行情况] 此病是稚参附着后期经常发生的流行病,一般在樽形幼体向五触手幼体变态和幼体附板后的稚参时发生,该病流行性广,传染性强,发病快,暴发性强。
[防治措施] 1)注重饵料投喂的质量和数量,进行饵料投喂时确保饵料通过消毒处理;2)进行换水或紫外线消毒,及时清池等。
脱板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
[症状] 此病是刺参育苗期常见的一种流行病,发病幼体失去附着能力而脱落池底,沉入池底的稚参不进食,不活动,触手收缩,最终死亡。
气泡病
[病因] 该病是由于通气量过大,使幼体吞食过多气泡而导致的。
[症状] 患病幼体体内有气泡,导致幼体不摄食或摄食能力下降,最终死亡。
[防治措施] 通过调整通气量的大小,避免幼参吞食气泡并且采取间歇充气的方法,即每2 h 通气30min,断续充气可以防止气泡病的发生。
细菌性溃烂病
[病原] 以细菌为主。
[症状] 患病稚参活力减弱,附着力相应减弱,摄食力下降,继而身体收缩,变成乳白色球状,并伴随着局部组织溃烂,并溃烂面积逐渐扩大,躯体大部分烂掉,骨片散落,最后整个参体解体而在附着基上只留下一个白色印痕。
[流行情况] 此病暴发时正是夏季高温季节,发病率很高,加上稚参培育阶段密度过大,传染速度快,就会波及全池,短期内稚参就会全池死亡。
[防治措施] 发现病情,加大换水量,减少病原菌对稚参的侵害。据张群乐报道,使用土霉素,呋喃西林3~5ppm,2~3d后可基本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疾病的蔓延。
盾纤毛虫病
[病原] 盾纤毛,主要是由细菌和纤毛虫协同致病,经鉴定纤毛虫为盾纤毛虫类,嗜污科,种名待定。纤毛虫活体外观呈瓜子形,皮膜薄,无缺刻,新鲜分离得到的虫体平均大小为38.4 um×21.7um。
[流行情况] 在夏季高温季节6~7月份易发此病,一般在水温20℃左右,刺参幼体附板后的2~3d。感染率高,发病时间短,传染速度快,在很短时间内既可造成稚参的大规模死亡。发病的稚参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纤毛虫进入稚参体内,然后在稚参体内大量繁殖,造成稚参解体死亡。
[防治措施] 1)保持养殖用水质量,加大换水量; 2)饵料投喂要经过严格消毒。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