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海参养殖幼参培育及养成阶段疾病防治方法 |
北京水产 作者:李 爽 杨尔欣 程德金 2015/4/3 10:29:03 阅读:15466 |
皮肤溃烂病
[病因] 以细菌感染为主,常伴有霉菌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
[症状] 初期感染的病参多有摇头现象,口部出现局部性感染,表现为触手黑浊,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口部肿胀、不能收缩与闭合,继而大部分刺参会出现排脏现象;中期感染的刺参身体收缩、僵直,体色变暗,但肉刺变白、秃钝,口腹部先出现小面积溃疡,形成小的蓝白色斑点;末期感染病参的病灶扩大、溃疡处增多,表皮大面积腐烂,最后导致刺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
[流行情况] 该病是当前养殖刺参最常见的疾病,危害最为严重,多发生在每年1~4月份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一般在8℃以下),2~3月份是发病高峰期,感染率高,传染速度快,很快蔓延至全池,死亡率可达90%。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刺参均可被感染发病,并且幼参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成参。
[防治措施] 1)保持养殖水质清新,适时倒池和清池,定期向水体中投放水质改良剂、生物制剂及有益菌,以改善水质,增加刺参的自身免疫力及抗病能力; 2)选购参苗时,以体表无损伤,肉刺完整,身体自然伸展,活力好,摄食能力强,粪便较干呈条状的参苗为佳; 3)投放参苗要密度适宜,并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巡池,观察刺参的活动状态、摄食和粪便情况,定期测量水质指标。
后口虫病
[病原] 后口虫属(Boveria Stevens)中的一种纤毛虫(Boveria sp.),虫体活体长约40~75um,体宽约20~27um。
[症状] 患病个体外观正常,严重者多有排脏反应,排脏后丧失摄食能力,参体消瘦,活力减弱。经显微镜镜检和组织病理分析发现:该纤毛虫专门寄生于刺参的呼吸树,在呼吸树囊膜内外均有大量虫体寄生。寄生虫的头部能钻入呼吸树组织内,造成组织损伤和溃烂,并导致刺参排脏。
[流行情况] 一般在每年秋冬季节发生,发生率较高,患病刺参死亡率通常较低,迄今为止,仅在幼参和成参发现此病。
扁形动物病
[病因] 一般是扁虫与细菌同时作用。扁虫细长,呈线状,长度不等,形体具有多态性。现初步断定扁虫也是“刺参腐皮综合症”的致病原之一,属继发性感染。
[流行情况] 每年养殖水体温度较低时期(一般在8℃以下)是发病高峰期,越冬幼参培育期和成参养殖期均有发现,有较高的死亡率。当水温上升到14℃以上时,病情减轻或消失。
[症状] 大量的扁虫寄生在病参腹部和背部,多有溃烂斑块,严重者露出深层组织。越冬感染的幼体附着力下降易从附着基滑落池底。经解剖后发现患病个体多数已经排脏,丧失摄食能力。
霉菌病
[病因] 由于过多有机物或大型藻类死亡沉积,致使大量霉菌生长,然后由霉菌感染刺参而导致疾病发生。
[症状] 参体水肿或表皮腐烂,水肿的个体通体鼓胀,色素减褪,触摸有柔软的感觉。表皮腐烂的个体,棘刺尖处先发白,开始溃烂,严重时棘刺烂掉成为白斑,面积扩大,表皮溃烂脱落,露出深层皮下组织而呈现蓝白色。霉菌病一般不会导致刺参大量死亡,但其感染造成的外部创伤会引起其它病原的继发性感染和外观品质的下降。目前,王印庚等已经分离到两种致病霉菌,分类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流行情况] 每年4~8月份为高发期,幼参和成参都会患此病。
[防治措施] 1)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过多和有机物积累;2)及时清池,避免大型绿藻繁殖。
急性口围肿胀病
[病因] 以细菌为主。
[症状] 病参活力下降,反映迟缓,口围肿胀,体表溃烂,排脏,管足附着力下降,脱落沉至池底,死亡率较高。
[流行情况] 在池塘养殖仿刺参和育苗室越冬苗中出现过,每年2~4月份发生,发病高峰期为2~3月,发病时水温5~14℃,自然死亡率达30%~60%。
[防治措施] 此病一般发生在春季,要注意养殖用水,控制病原菌。一旦发现,用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属于氟喹诺酮类药物,对病原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涡虫病
[病原] 目前发现有16属39种,其中裸涡虫属有12种,闭性涡虫属7种,其余各1~3种。
[症状] 病参在外观上无特殊症状,对刺参的生长发育也很少有影响,涡虫是通过刺参的口、呼吸树进入体腔,通过直肠上的小口进入消化道。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腹足类寄生虫病
[病原] 腹足类现有16属33种,其中内寄螺属6种,巨穴螺属5种,瓷螺属4种,其余13属,各1~3种。
[症状] 腹足类寄生在刺参的体表、体腔、消化道、呼吸树等组织器官。深海豆怪螺(Pisolamia brychius)寄生在变梦参(Oneirophanata mutabilis)上,深海豆怪螺用吻吸附在变梦参的体表,并用吻刺入刺参的体壁,穿过体壁达到体腔,用吻突从寄生组织、体腔、血液中摄食营养,在吻穿入体壁的部位出现肿块。
[诊断] 取病参的组织进行镜检发现病原体即可诊断。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