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产品加工引领一 二 三产业融合发展 |
中国食品报 2015/6/5 9:43:48 阅读:7781 |
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用地难和融资难突出 企业负担重等问题待解 4月以来,农业部、国研室、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银监会等联合组成调研组,分赴11个省区就农产品加工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调研。 总体看,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产业关联度高、行业覆盖面广、中小微企业多、带动作用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并且正引领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三农”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也面临着多个难题:下行压力加大,自身发展、政策扶持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特殊困难,迫切需要加强引导和扶持。 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两位数增长 总量迅速扩大 产业加速集聚 近年来,随着农产品总量增加、品种丰富和消费升级,以粮油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步入了两位数增长的快车道。 总量迅速扩大 2014年,全国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5万家。2003—201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2.63万亿元增加到18.48万亿元,年均增长19.4%,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7%,加工与农业产值比值从1:1提高到2.1:1。近5年,农产品加工业每年上交税收超过1万亿元,2014年达到1.17万亿元。 产业加速集聚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在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向优势主产区和城近郊区集聚。2014年,河南方便食品产量已占全国的四成;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区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河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一批区域集中区和品牌形成。 规模企业增多 2003—2014年,规模以上加工企业从5万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增加到7.6万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大中型企业比例达到16.15%;2014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5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在食品加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已占到50%以上。在肉类加工企业中,大中型企业占到10%,但其资产总额却占60%以上,销售收入和利润占50%以上。 结构优化升级 2014年,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3%,比2003年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达90%以上,国产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设备。山东、江苏、浙江等沿海地区正在推进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和培育名企、名品、名家,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融合趋势明显 一是接二连三融合。据抽样调查,3.08%的农民合作社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经营权、交售农产品入股发展加工流通。如福建省连城县13万农民合作加工10万吨地瓜干。二是前延后伸融合。企业向农户注资建基地,向经销商注资连物流。如山东临沂畜禽加工、福建平和琯溪蜜柚、浙江黄岩蜜橘、广西容县黑芝麻糊等产业,都是将农户、企业和客商在园区空间聚集,实现集群化、网络化发展,打造了特色优势区域品牌。三是技术渗透融合。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向农业渗透,发展电子商务、食品短链、社区支持、加工体验和中央厨房等新业态,模糊产业边界,实现网络链接,缩短供求距离。据对100家规模企业问卷调查,80%的企业已引入电子商务,销售收入均实现成倍增长。 前景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带动农业提质增效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构建新型城乡关系 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连着农业和农民、一头连着工业和市民,亦工亦农,既与农业血脉相连,又与工商业密不可分,特别是它带动了上下关联产业的发展,也形成了众多小微企业,建设了现代农业,惠及了广大农民,繁荣了农村经济。农民亲切地称其为增收的“稳定器”、新农民的“孵化器”、调结构的“转化器”和三次产业融合的“链接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大力度,进一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迫切需要 据统计,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中70%以上是农民,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以上直接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间接收入比重更大。据抽样统计,每亿元加工产值吸纳107人就业,高于制造业的57人。实地调研证实,农产品初加工可以减损增收,精深加工可以提值增收。农产品加工业产业链条长,可有效减少农产品卖难问题,农民增收快,劳动力就业充分。 带动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举措 调研组实地看到,有了加工企业,农民按照加工需求组织生产,企业还给基地注入很多设施、资金和装备等现代生产要素,提升了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带动装备制造、储藏、保鲜、运输、包装、营销等产业跟进,多环节多层次多领域增加农业收益,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如江苏泰州黄岩区水果罐头加工带动了48家关联企业和9.48万户农户参与。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促进农村繁荣稳定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每年产生7亿多吨秸秆和5.8亿多吨加工副产物,其中60%没有得到高值化利用,资源浪费严重,甚至成为环境污染的源头,迫切需要发展加工业,实现对各类资源的“吃干榨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实地调研发现,四川、广西、陕西、湖北、安徽等地的很多农村通过加工业发展,留住了农村资源要素和人气,留住了农业增值增效收益,促进了人才回流、资金回流和劳动力回流,创造了农村新的需求。 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现实力量 农产品加工业将工与农、城与乡连接在一起,承接工业和城市的辐射带动并进一步向农业和农村辐射;同时推动以温饱型为主体的食品消费格局向风味型、营养型、便捷型、功能型方向转变,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食物需求。总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问题 承受“天花板”“地板”双重挤压 局部市场饱和 结构性产能待消化 当前,农产品加工业正经历局部市场饱和以及结构性产能消化期,承受着价格“天花板”和成本高企的“地板”双重挤压,新常态特征明显,一些特殊的困难和问题单纯依靠自身力量难以解决。 下行压力持续加大 从2014年一季度开始,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首次从两位数转为一位数的8.9%,之后每个季度都在8%左右,去年全年为8.2%,比2013年的13.8%回落了5.6个百分点。2015年1—3月,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2%,回落了3.7个百分点,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3%,回落1个百分点。东部回升较快,中部比较平稳,东北全部下行,西部缓慢增长。总体判断,下行压力加大,但仍在5%—7%的合理区间,积聚了一些积极因素和新动力。2014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万亿元,同比增长16.4%,高于制造业。今年1—3月,农产品加工业累计投资5968亿元,占制造业总投资的22.9%,投资额同比增长10.6%;食用类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3.8%,国内消费也呈上扬态势;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和饮料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都有所回升。 用地难和融资难最为突出 一是用地难。农用地、工用地两不靠,专用原料基地和初加工设施用地土地流转困难,流转费用每年每亩1200元;加工企业用地由于亩产税收少、投资强度弱,一般难以拿到用地指标;征地花费时间长、用地审批慢、办证难、时效性差。二是收购资金融资难(贵)。加工企业前建基地、后连物流,一次性收购原料长期加工,流动资金压得多,特别是季节性收购资金贷款难,“有买原料的钱就没生产的钱”。据抽样调研,目前只有20%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需求能够满足,50%的企业只能得到一半贷款,30%企业的贷款需求很难满足。抵押物只有房地产和机械装备,仓单、出口订单、农产品、林权证、流转土地经营权等不能抵押,即便是试点地区,也是按预期收益的2折至5折放贷。四川9县30万亩土地抵押仅贷到2亿元。各种评估费、担保费、保险费、公证费等占到融资额的15%—18%,利率大多上浮30%—40%,实际利率在10%以上,46%的企业认为融资成本上涨。 企业各类负担加重 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运营成本上升较快。企业平均税负约占销售收入的8%—10%,而利润仅为销售收入的3%—5%。加工企业进项税为13%,销项税为17%,4个点不能抵扣。出口退税率偏低,罐头、果汁、桑丝加工产品出口退税率为15%,水产品加工为13%,玉米淀粉、酒精为5%。初加工享受不到农用电优惠,现用电价为每度0.88—1元。各类原料价格与2005年相比上涨了66%—108%,能源、动力价格上涨了74%,劳动力成本近8年涨了近两倍,企业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0.71%,而大部分农产品加工制品价格上涨仅为80%。 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 一是加工专用品种严重缺乏。如美国专用玉米品种3000多个,我国只有100多个品种,我国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二是产地初加工水平低。每年产后损失3000亿元,相当于1.5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三是主食加工滞后。目前,城镇居民约70%、农村居民约40%的谷物类主食依赖于市场采购,但大量主食产品依赖作坊和摊贩生产供应。四是综合利用不足。农产品副产物和加工副产物的60%以上没有得到循环利用、高值利用和梯次利用。企业平均耗电量、耗水量分别是发达国家的2倍和3倍以上。五是布局比较分散。农产品加工企业85%是规模以下企业,95%是点状分布,产业分工不够,资源不能共享。六是创新能力不足。模仿多、创新少,引进多、自创少,单打独斗多、联合创新少,技术装备比发达国家落后20—25年,核心设备主要靠进口,多数企业缺乏品牌宣传推介资金。七是主产区加工业落后。产加销未能整体构建,缺乏产能转移承接平台,中、西部农产品加工业只占到全国的29.9%和15.3%。八是服务体系不健全。专业化服务机构不足,覆盖面小,服务功能同质化、针对性不够强,难与企业有效沟通对接。 总体看,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与国外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率只有55%,低于发达国家的80%;果品加工率只有10%,低于世界30%的水平;肉类加工率只有17%,低于发达国家的60%;2.1:1的加工和农业产值的比值与发达国家3—4:1和8—9:1的理论值差距很大。 对策 从国家层面明确发展指导思想 创设扶持政策 引导转型升级 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成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支撑,也事关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就业增收,事关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村繁荣稳定。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化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摆上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协调发展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意见 在当前新常态新阶段下,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印发一个政策性文件,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出部署,尤其是针对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这必将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五化同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积极落实和创设扶持政策 优化政策扶持方式,落实和创设政策并举,提高政策支持效率。一是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扩大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农产品初加工补助资金规模,明确有关涉农资金和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继续支持农产品加工业。扩大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试点行业范围和初加工所得税优惠范围。二是降低融资门槛。要研究将企业收购资金列入专项政策性贷款的方式方法。扩大抵押物范围,将农产品仓单、出口订单、土地经营权、山林权和经济作物等作为抵押品。推进“财园信贷通”模式,财政向银行存入贷款风险保证金,银行以8—10倍额度为园区企业贷款。三是统筹解决用地问题。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引导企业向加工园区聚集,初加工用地和价格按农用地办理,企业用地出让价格按当地工业项目最低价执行。四是减轻企业负担。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按照农用电办理,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企业用电执行大工业优惠电价。同时要认真落实减轻企业负担的各项规定,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收费项目。 积极引导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 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为主线,大力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主食加工、新业态新模式、技术装备、龙头企业、品牌战略、加工园区和主产区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引导和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从规模扩张向转型升级、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从分散布局向产业集群转变。 加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体系 加快构建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支撑、公共服务、组织管理等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合力。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大力支持,共同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据农业部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