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形势及应对措施建议 |
中国食品报网 2015/7/23 10:35:24 阅读:8222 |
近年来,从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再到三聚氰胺、皮鞋制酸奶、白酒塑化剂、速成鸡等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对公众健康造成巨大的困扰和威胁,所以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以成为我们非常紧迫的任务。本文参考了相关文献资料,对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形势、产生原因等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应对的对策和建议,希望对逐步解决我国的食品安全有所帮助。 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既是民生问题也是政治问题,更是民生之本。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决定,为整合和加强食品监管职能,成立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当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出,接连不断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食品安全形势严峻,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需要食品企业诚信经营,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入和努力。 一、食品安全面临的主要形势: (一)食品原料污染问题。农产品、禽类产品的种植、养殖环节污染问题突出。一是在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违规使用高残留、剧毒农药,化肥、农药等对人体有害物质残留于农产品中;二是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三是农、禽产品中含有超标超量的对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的重金属等物质。 (二)食品企业违法生产、加工食品。一方面,不法企业为了利益,忽视食品质量安全,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和非食品原料生加工食品,掺假制假,影响恶劣。另一方面,我国现有食品行业整体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基层食品生产、经营行业存在多、散、滥和规模小的现状,卫生差,给食品安全造成重大隐患。 (三)食品流通环节经营秩序不规范。一是为数众多的食品经营企业小而乱,溯源管理难。二是有些企业在食品收购、储藏和运输过程中,过量使用防腐剂、保鲜剂。三是部分经营者销售假冒伪劣食品、变质食品。还有的在农村市场、城乡结合部兜售无厂名厂址、无出厂合格证、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假冒伪劣食品,严重危害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 (四)大部分消费者识别能力较差,维权意识不强。 (五)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 (六)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滞后。我国的食品标准,无论与食品安全形势的实际需求、还是与国际食品安全基本标准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七) 检测水平低,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我国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分布在农业部、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等多个政府部门,多部门从事同一种行为的管理,切入点和管理手段基本相仿,使本来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食品安全的监督力度和震慑威力。迫切需要快速、灵敏的检测手段,为食品监督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八)、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有待提高。食品生产、经营与管理机构中懂得食品安全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极其匮乏,食品生产部门、各类农贸市场、食品市场的管理机构中既懂宏观管理又懂得专业知识、能为消费者把好食品安全卫生关的技术人员也极其匮乏。鉴于此,无法对与食品安全技术有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缺乏监测网络和实验室分析手段。 二、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食品产业发展方式落后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我国的食品工业虽然取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很大的。“—个国家的食品安全水平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我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 同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食品生产消费大国, 但食品产业的规模化、组织化、规范化水平和行业诚信道德体系完善程度还都较低。生产经营者规模偏小、数量庞大、高度分散,给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监管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之间的无序恶性竞争也是导致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主要原因。无序的竞争,导致部分生产企业为了生存以及获得更大的利益,不惜制假贩假、违规使用添加剂,制造各种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有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 使用劣质材料和违法添加剂,降低了销售价格,排挤其他质量正常的产品不得不退出竞争。 (三) 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能力未能及时跟上。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食品消费总量及种类迅速增长。但与此同时, 食品安全政策法规、标准体系、风险监测网络、监管队伍和技术装备等建设都亟待加强。 (四) 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成本不高,惩戒力度仍需加大。“ 事先许可、事后抽检、出了事故进行处罚”的传统监管方式,已经明显落后。特别是2008年“三鹿事件”后, 这个监管方式的弊端暴露无遗。2011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使得这一问题得以改进, 必将加大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 三、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一)从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 1.农产品生产环节。保证食用农产品和生产食品的原材料质量,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1、加强对农资、农药的监管。2、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3、加大对食品原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管。 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1、严把食品生产企业准入关。对食品生产企业涉及前置审批条件的,依法进行审批、登记,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一律不予核发营业执照。2、严格监管。对消费投诉的食品质量问题,要追根溯源,追究生产企业的责任,堵住违法食品的生产源头。 3.食品流通环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管,是食品进入消费环节的最后一道防线。摸清食品经营企业的底数,实施分级管理,对重点商品实行重点监管,对重点环节实行重点监控。实施食品质量监管关口前移,严把食品入市关口,建立完善的不合格食品退出制度。通过日常巡查,加大检查力度,对重点对象实行重点巡查。通过举报投诉系统,加大对投诉率高且相对集中的经营主体的督查力度。在涉及食品的所有经营主体中实行商品购进、仓储、销售等各个环节索要执照、许可证和相关证明,保证食品的“来路透明、渠道正规、货真价实”,杜绝销售“三无”产品。要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销售环节的追溯和承诺制度、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和召回制度。提高企业入市门槛以确保食品安全。 4.消费环节。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引导消费者自觉抵制伪劣食品,以求最大的监管效能。开展舆论宣传,营造抵制伪劣食品的良好氛围;注重发挥社会公众舆论作用,注重消费引导,形成抵制伪劣食品的强劲趋势。 (二)、加强食品安全法律建设和法制管理。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律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式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 (三)提高食品安全保障队伍素质。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与监督管理部门中食品安全人员的食品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其具有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食品安全知识,对食品安全风险有一定的预知和判断能力,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四)推动食品产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的建设。积极推广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种植、养殖建设, 提高农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加快食品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 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通过政策引导、信息发布和市场准入,促进食品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提升食品产业水平。培育组建实行原料、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龙头食品企业。 (五)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整合资源建设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标准,根据需要建立区域性的食品检测机构,同时需要各级政府保证所需的人员、设备和经费方面的保障。 (六)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惩罚力度,完善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对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要进行彻底地追踪查源,对于违法企业,应该让他们政治上身败名裂,思想上后悔莫及,经济上倾家荡产,依法严惩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让犯罪分子付出高昂的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代价,起到震慑作用。 (七)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的作用。食品行业协会是密切联系食品工业企业,推动我国食品工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等方面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可为政府、行业、企业的服务,促进我国食品工业健康发展,进而保障食品安全。 (八)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食品安全是一项民生工程,事关公众的健康及安全。建立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培养公众健康的消费意识,全民动员起来,在保护自己权益的同时,又能成为食品安全的监督者。(王全华 河南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
|
|
|